12條回家生活路-「oway屋外工作室」我們本來就是會說故事的人

oway屋外工作室_我們本來就是會說故事的人

用藝術的力量回到自己的原鄉

台東大學美術教育系,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研究所藝術評論組畢業的陳豪毅,因為公費生的身份,回到自己的原鄉成功鎮當時的和平國小任教,小朋友們總愛叫他「好意老師」,在學校他看見跟他成長背景類似的小孩們在生活上與學習上的窘境。西部和東部的教育資源相差太大,這裡的貧乏與文化的衝擊很少,教育無法呼應學生們的需求,只有在這裡才能感受。

在北藝大時期跟一群朋友關注展演發生在不同層次的社群意義與靈活性,並因此成立了乒乓藝術工作站,他為學生們設計出可充分參與的跨領域課程,靠的就是這幾年的藝術背景經驗。不只設計課程、帶學生策展,也邀請國內外藝術家擔任駐校講師,提供一間迷你小學快樂思考與自主行動的實踐場域,期待這些小孩們能想到自己擁有無限的可能,運用這份自信跨越不同階段的人生考驗。高度的投入,讓自己無盡的燃燒,他發現學習應該回到部落、社區、家庭和社區為核心,所以把自己放緩,開始走向民族工藝,離開學校先走訪南美,回來後專心學藝,豪毅說「現在我跟七、八十歲的Faki學習,十年後換我可以教別人,民族工藝就能復活起來」。

選擇在部落生活就用部落的方式過活

回家沒有浪漫,豪毅還是得面對生活的基本需求,和策展人太太林怡華有一間策展公司山冶計畫,2018年一起完成了「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畫,兩人彼此支持對方想做的事情。豪毅一半是南王部落的卑南族,一半是成功鎮的阿美族,回到南王部落老家被賣了,東西被當垃圾丟出來,親戚還問我要不要回家看有沒有要留的。回到媽媽位於成功鎮三民里部落的家,卻找不到文化的根,因為基督教的關係,部落的文化有了七十年的斷裂,連家族的姓氏都無源追溯。傳統信仰被取代、年祭與年齡階級消失,曾經是延續部落的力量不見,年輕人得到鄰近的部落才能參與海祭和年祭。

大部分的時間住在成功鎮,在部落族人信仰的宗教與個人文化復振之路的拉扯中,他說自己最想做的就是每天烤火,為了烤火就得上山拿木頭,生活就是選擇,你可以選擇到都市生活,但如果選擇在部落生活,那就選擇部落生活的方式,自己還曾經想過就靠捕飛魚和燻飛魚過日子。

學籐編找回自己的原民性

豪毅透過工藝籐編找到一個和部落文化的連結,為了要學會編籐首先要學會採藤,常常一個人去山上,甚至為了練習自己的膽量,曾經試著一個人在山上過夜。取籐大不易,靠老人家的口述亂採一通幾乎放棄,後來在部落偶遇跟豪毅阿公學習採籐的老人家,因此學會真正的技巧,現在的他有三個教他編籐的老人家,每次採籐都會分一半給這些老人家,因為80幾歲的他們都已經無法上山。

學會採籐材料多了,訂單也跟著來,所以租了一個房子創立了現在的oway(黃藤)屋外工作室。附近老人家常會搬椅子來他找他聊天,老人家們的小孩都不上山,所以有人要把山給他,有人跟他說想去就上去黃藤隨他採。對於過去曾經千辛萬苦照顧經營才能登記原保地的老人家,現在沒有人要繼續接手照顧,意味著一種焦慮,是失去和土地連結的焦慮,他們緊緊依靠土地,有種植才有生活和生命。

唯有慢慢的才能看見文化的精髓

比起剛回到部落背負熱血老師之名的豪毅,現在腳步慢下很多,他說一直在思索在偏遠似乎被遺忘的部落,到底如何生活下去,說觀光沒有觀光,中生代因為身體已經缺乏部落經驗,原住民性逐漸不見,普遍對部落缺乏認同不願意回來。自己有幸漸漸的被南王部落的族人認同並引領入山打獵,自己更像個山林的小孩,而因為阿美族的身份也開始學習海邊拿食物的技能。他說:「唯有慢慢的,真的生活在這裡,才能看見文化的精髓。」

現在的他最想完成的事情是親手蓋一棟家屋,完成一棟家屋意味著山林的知識。如何讓部落的人用換工的方式參與計劃,如何讓想要學習的人,親近這裡的生活與土地,豪毅期許自己成為一位文化中介者,重新找出文化跟創意之間的關係,找出新的文化經營方式,在這之前就好好的在部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