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條回家生活的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是引路者,也是陪伴者。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是引路者,也是陪伴者。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成立22年,一直期許自己為陸上黑潮,要像那股黑潮暖流般,恆常、溫暖的守護這片海洋與大地,除了專業的調查工作,也接引許多人以島民為傲,轉身投入海洋。持續不斷開辦的解說員培訓營、潮生活營隊或是少年海洋營等活動,雖然勞心勞力,卻為台灣種下許多海洋種子。

 

花蓮雖然位居行政資源較少的區域,卻有一個關懷海洋生態而足跡遍及全國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自1996年尋鯨小組出航後,這個封閉的島嶼開始面向海洋,2年後在社會大眾的支持下基金會成立了,更積極的引領人們行走於海岸、朝海洋出航,重新感受海洋與陸地息息相關的生命力。海洋環境、生態與文化是台灣的魅力,過往忽略海洋的時間有多久,就要花多久的時間去找回來。黑潮透過研究與調查目的是保護與監測海洋生態環境,環境教育推廣則是為了喚醒,我們生活在台灣這座寶島上,最重要的海洋子民精神。

黑潮解說員是行走在陸地上的海洋洄游生物

基本上,只要參加過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開辦的海上解說員培訓營,你就已經是被海洋標記的洄游生物,不管有沒有通過資格鑑定,東海岸的海就是你心中抹不去的顏色。海洋的引力有那麼大嗎?曾參與過解說員培訓的學員引用海明威的名言改寫,「只要曾經吹拂過這太平洋左岸的風,將終生帶有海的氣味。」。黑潮除了在培訓課程用心安排,參與其中的每位講師、解說員和志工的付出更是功不可沒,他們就是海洋的引路者,也是陪伴者。

在黑潮開辦的環境教育活動中,海上解說員培訓營是門檻最高的營隊,長達2~3個月的研習課程,從海洋環境、鯨豚介紹、海岸人文景觀、漁法認識、環境保育到解說演練,從室內講課、戶外走訪到實際去海上觀察。這群學員從四面八方而來,也許是曾經與海結緣,或是愛上海洋鯨豚或只是想離開固定生活圈一陣子,但結訓後,他們就都是海人了。

22 年下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培訓出的解說員雖不多,但為台灣埋下的海洋種子卻不少,他們可能是教師、醫生、公務員、服務員或學生,或是潛水員、攝影師、科學家、工程師、救生員、藝術創作者、研究員、老闆、農夫,但他們也都是海洋的解說員。海洋的顏色與溫暖透過他們,漫流在各地,而且每年夏天都會回到黑潮相聚。

黑潮,是最溫柔的陪伴者

有沒有在岸邊觀察過海浪湧起的頻率和人類心跳的頻率是一致的?也許是這個原因,不管有什麼煩惱或情緒,來到海邊我們總能靜下思緒。若進一步想更親近海洋,除了對天邊未知夢想的探索欲,在海上生活的鯨豚就是人心中拍翅翻飛的蝴蝶,讓人亢奮、開心。黑潮海上解說員是海洋與鯨豚生態的翻譯員,他們是海洋生物的好朋友,透過一趟賞鯨的海上航行,可以領導更多人拓展對台灣海洋生態與文化的認識。

可是黑潮海上解說員培訓對大部份人來說,要踏入的門檻很高,高的不是費用,而是課程內容很深入,包括鯨豚生理與演化、花蓮海洋環境生態、解說技巧、海上實習等時間長、強度高。為此,黑潮還推出潮生活等營隊,不是以成為解說員為目標,而是認識大海文化、認識相似的朋友,大家一起在花蓮生活中陪伴與冒險,一起與海共度魔幻時刻。

黑潮相信,只要帶著大家走進大自然、接觸美麗的生命、愛上牠們,自然而然就會關懷生命和大自然,這才是『教育』。不用強迫的方式傳達知識,而是用漫長的時間慢慢引導,發展個人的特質。黑潮的工作夥伴們和參加活動的許多成員,都在各種親近海洋的活動中,逐漸找出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更甚至是人生的方向。

海洋,是我們第二個家

成為海人後,有些海人千方百計的要搬到花蓮,住在一眼就能看到海的地方;有些海人則是定期要回到海上,呼吸一下海風中的味道,或是見見他在海上的朋友們。海洋已成為他故鄉外第二個家,海洋的安危與他息息相關。

生活在四面環海的島嶼,我們應該人人都有海人的心思,可惜與海相隔太久,喚醒海洋子民精神還需持續努力。身為海洋生態環境的守護者,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主要的工作方向是研究鯨豚的海上生態,因為鯨豚是海洋生態食物鏈的上層,鯨豚調查可視為海洋環境生態重要的監測依據。

除了花蓮海域,黑潮已進行調查計畫的還包括「墾丁國家公園鄰近海域鯨類調查計畫」、與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的「台灣東部海域鯨類調查計畫」、「photo ID花蓮花紋海豚個體辨識計畫」;「福爾摩沙巡禮計畫」以船隻繞行台灣進行海洋和漁港文史記錄,2018年的「島航計畫」更針對台灣周圍海域塑膠微粒進行現況調查,發表第一份全台灣周圍海洋塑膠微粒現況的健康報告,並透過海上生態解說、研習營、演講及發行影片等方式,分享研究的成果與經驗。相信持續的透過行動和故事敘說(推廣教育)可以喚醒更多海島子民的海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