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條回家生活的路-「蓋亞那工作坊」-帶著孩子認識自己背後的家族網
蓋亞那工作坊-帶著孩子認識自己背後的家族網
台東海端鄉崁頂村是Kaiana蓋亞那工作坊的所在地,以推廣布農族傳統及小米文化體驗為主。在布農族語「Kaiana」蓋亞那為”吊掛”的意思,布農族會將收成的金黃小米、玉米等雜糧吊掛在屋簷上風乾,除了方便儲存外,也是藉由傳統作物的保種延續傳統生活智慧及生活文化,因此「Kaiana,蓋亞那」也延伸有著傳承文化、延續傳統的意涵。
任何時間和場地遇見蓋亞那工作坊的Ibu都是老神在在,跟很多我們認識的返鄉青年很不一樣,少了一種要找到什麼答案的著急,在面對部落的族人時應對也相對從容。接觸到lbu的天國爸和金蕉媽渾身的動力和熱情,就會知道為何她能如此的穩當了。Ibu的成長就在部落,每天眼睛看到的就是tama(爸爸)和cina(媽媽)為了部落文化的保存與傳承忙碌著,而母語也從未在家裡缺席,即使大學時期短暫的離開家裡,部落的生活型態和部落族人之間依然緊密相連,布農文化在她的身上如呼吸般地自然。
一場布農傳統婚禮追朔家族的血緣
想了解布農族傳統及蓋亞那工作坊在做些什麼,lbu就說「就來我妹妹的婚禮吧!」於是天未亮即驅車前往海端鄉崁頂部落參加istanda takiscibanan與takisvilanan兩家族的傳統婚禮。說是婚禮更接近是訂婚的儀式,因為第二天將會由男方宴客。先入眼的是家門口一大塊的帆布上已經滿滿的聘禮,布農族是父系社會,「分肉」的傳統儀式只有在嫁女兒時才有,家族中的獵人們得上山打獵準備禮品,山豬、山羌、水鹿…;幾位年長的大男人帶著青年學習殺豬,刀子利不利,動作俐落不俐落很重要,整頭豬從頭到尾,從內到外要分的乾淨仔細,一堆堆的按照分肉的家族名單排好,尤其是新娘的母舅輩尤被看重,還要給來幫忙的工作人員和賓客,任何一個環節不能馬虎也不能浪費;家族長輩說,分豬肉很重要,不能多分也不能少給,這牽涉到關係的維繫,一不小心就會造成決裂。
儀式開始先由新娘子的父親帶領新人在家屋後對天地祝禱,並與祖靈報告喜訊,接著雙方家族長輩被邀請圍坐一圈開始mapulaung malastapang(報戰功),大碗喝酒,大聲唱功,一位接續一位,充滿韻律的勇士氣勢,是布農族傳統社會裡出草過的男子才能唱喊,但在婚禮上則透過報戰功時唸出的母方氏族來檢視雙方家族有沒有血脈關係,過程嚴謹並且慎重,直到確認最後給與予新人祝福,大家才鬆一口氣。
mais na isa inaka nganan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分完豬肉儀式等於告一段落,Ibu帶我們一起去看她最近的策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不需要刻意找尋身份認同的她,帶著部落的小孩繪寫家族族譜,拼湊出崁頂部落13個布農氏族的關係表、圖解布農族交換婚與命名原則、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資料等。協辦單位台灣史前博物館認為,為什麼認識布農族的名字跟家族名那麼重要?因為家族名確保氏族守望相助的關係,繼承祖先的名字也讓後代連結彼間的親族網絡的關係。
由於布農族的族名是繼承祖先的名字,透過個人名加上氏族名一代代往上追朔,小孩們勾勒出屬於自己家族的根源;Ibu說:「與其要年輕人跟著一起做部落根源調查,不如先從瞭解自己進而到整個家族起源,才能開始走進部落調查,讓後代連結彼間的親族網絡的關係,不要忘記自己的根,更要記得回家。」
如風傳遞訊息的人
返家之前我們去天國爸和金蕉媽的田裡和菜園,他們以傳統作物耕種延續部落生活文化,所以家裡的屋簷下總是掛滿不同品種的小米串和油芒,家裡爐灶上常常出現的傳統小米大鍋飯,維繫著一家人的情感。
現在的Ibu成了家族中很重要的對外溝通者,除了工作坊文化推廣的工作外,她也致力於傳統作物的植物纖維取材及應用,也是傳統地織織布圖紋的重製者,透過重製學習並提供文物館收藏;家裡老人家怕女兒辛苦不讓她下田,但她成了「掌飯鏟的人」,如同在部落廚房裡看到的那鍋「小米大鍋飯」,持續透過田調、紀錄與教學,擾動著部落及族人對於布農文化的認識並進而延續,成為傳遞部落文化的種子並如風擴散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