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條回家生活的路-「莊逸堯」用自然建築感受土地的溫度
莊逸堯-用自然建築感受土地的溫度
家,對你來說是什麼?在泰源山裡有著這麼一個家,一個四面通透的家,每面窗戶都是可以外推的門,外人要來沒有地址,只能跟著GPS定位,從東河出發沿途蜿蜒山路,直到好像沒有路,就到了。是什麼原因讓本來在新竹工作的莊逸堯遷居到此,認為這裡是家?
莊逸堯的家是他親手蓋出來的家園。雙面斜屋頂讓氣流自然導引,水泥地基砌上紅磚小矮牆,以木框夾住的輕土牆結構構成的溫潤色系外,一眼可以看穿前後左右,外頭有梅樹、血桐、赤道櫻草、鳳梨、野菜等構成的地景,陽光輕透灑進屋裡,是個非常舒適的家。
在那裡沒有容易取得的水源,一年之中,他們在颱風和雨季收集驟降的雨水,依賴儲水供應日常,節約地使用,於是乾式生態廁所或是野外解放也就自然成為生活習慣,野鳥和猴子會自由進出,沒插電的冰箱只是食物的置物空間,以避免野生動物來拿取,這是莊逸堯一家人在山中小屋生活的模樣。
簡單的生活與大自然連結才是永續的目標
逸堯本來跟妻子嫈琦都是在新竹工作的工程師,本科就是學習電機,也順利成為研發工程師這樣人人稱羨的工作,就在工作十年後,發現繼續這樣的未來不是他們所想的,隨著職場壓力大,意識到需要照顧身體健康,開始接觸生機飲食後才又體認到人必須要和自然一起生活,這就好像啟動了開關,他工作之餘開始查找永續生活的相關資訊,有機農耕、身心靈、自然建築等等,愈看愈起勁,一晃眼就這樣又過了十年。
「熱情啊!自然建築的事情讓我一直做下去都覺得好玩,好玩才能一直做下去,可能開始時是有懷抱著要拯救地球、改變這個社會的想法,最後至今,都是拯救了自己。」
曾有一句話讓莊逸堯非常有感觸-「Many small people, in many small places, do many small things, that can alter the face of the world.」這句話意思是「許多人在許多地方做很多小事,這些事足以改變世界。」。對於未來,他朝向著『簡單的生活與大自然連結、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是永遠的目標。
人生轉彎到臺東蓋出自己的房子
逸堯有位朋友,他每天都騎單車去演講、工作、任何地方,希望世界上多一台單車就少一輛汽車。逸堯被這位朋友的心念感動了,去了一趟加拿大的單車旅行,途中受到11個家庭的接待,看見其中許多中年轉職的家庭,為了陪小孩、陪父母亦或追求想要的生活,走入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最後被問到旅行回去要做什麼?逸堯表示想轉換生活方式,要如何做、往哪裡去還不知道,就等那一扇門打開。那家庭的男主人沉默了一陣子,然後慎重地說:「我沒有看見哪一扇門打開,但是我已經在這裡了。」這提醒著,夢想是需要實踐才會實現,而後他報名台東阿牛村的自然建築活動,在從事自然建築的過程中產生了力量,也更加認識自己。
「他(王洪川)一定沒想到他做的事情影響到我,我因為他去了一趟單車行旅,因此人生轉了彎,所以我現在做自然建築的事情,在未來影響了一個高中生、一個上班族,都有可能。」
2012年他賣掉新竹的房子,決心定居在台東,用自然建築的方式蓋自己的房子。一開始,他心裡很急,急著想快點蓋好,春分動工卻在秋分倒下,只能躺在床上一動也不動,肺功能受損的後遺症現今仍在。但當時的懊惱也讓他體悟到這其實是上天給他最慈悲的禮物,溫柔堅定地提醒著他要慢、要順應自然。
他開始慢慢感受身體還有自然的運行。順時鐘方向釘木框一圈後,再釘木板一圈、夯土牆一圈,早上開始施工,太陽下山收拾現場收工,就這樣緩慢進行著,直到現在,他的家還像有機體一樣慢慢地改變,稻草或木屑混和黏土夯實的比例修正也恰如屋子的生長軌跡,反映著心境,映出當時的事件留在牆面,成為小屋的年輪,未來還有抹石灰牆面也將這樣一圈一圈進行,修築家屋這件事情也就成了永遠的現在進行式、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土的溫度心的深度』走往與自然和諧共好
研究自然建築起初純粹是想透過自力造屋一圓人生的夢,近年間卻意外打開跟教育單位合作的機會,到學校、環教中心去蓋窯、蓋土屋、做土椅。用來建造土屋的工具都是一般五金工具,水桶、鏟子、抹刀、噴水器…等,很簡單的器具加上雙手,就可以建造夯土牆到抹牆,這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自然建築引導著他不斷有愛的連結、豐富的創造力與無限的熱情,更重要的是,看見大家跟土的接觸,跟自然的接觸。
有位志工在參與他的課程後,畫了一個圖像,畫面裏一雙赤腳踩土,開著花的藤蔓繞上他的腳,寫下『土的溫度心的深度』。「我希望透過土跟自然來傳達美好的感受,讓人們在生命中需要轉彎的時候,帶領他們走往與自然和諧共好的方向!」逸堯宛若融為一體地坐在陽光和煦的小屋窗台,和緩放鬆地述說著。